渡拔展區 彙整 -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rtfolio-category/duba-venue/ Sun, 30 Oct 2022 20:52:32 +0000 zh-TW hourly 1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wp-content/uploads/2022/10/cropped-logo-gmail-32x32.jpg 渡拔展區 彙整 -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rtfolio-category/duba-venue/ 32 32 入口意象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entrance-images/ Sun, 30 Oct 2022 04:32:57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5444
Entrance Images

入口意象

攝影輸出│視場地而定│2022
一處的入口意象不僅有視覺指認的意義,更包含了其背後的價值觀、歷史、地緣、時節等,從社會、文化層面衍伸出地方認同的意涵。在本次的拍攝中,我試圖尋找具有 在地產業或地方特色文化的入口意象,並從各種角落觀看之,緊密連結當地地景樣貌,將其對該地的意義認知視 覺化。
藝術家・Artist

黃郁修| Huang Yu-xiu

1994年生於臺北,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曾擔任雜誌社攝影記者。創作以空間、人像、地景為主。目前為自由工作者。
作品曾於2018年為日本清里寫真美術館收藏、獲頒2019年臺北Photo ONE專家面對面評審特別獎、2020年京都國際攝影節KG+ 副賞SIGMA prize。
]]>
土地想像測量計畫── 當我們共有一塊土地: 共耕實驗田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lands-imagination-and-measurement-project-lets-grow-rice-and-water-chestnut-together-in-the-same-field/ Sat, 29 Oct 2022 14:27:17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962
Land’s Imagination and Measurement Project: Let’s Grow Rice and Water Chestnut Together in the Same Field

土地想像測量計畫── 當我們共有一塊土地: 共耕實驗田

2.5分土地│現地製作│2022
土地想像共耕隊於2022年5月起,共同決定共耕實驗田種植水稻及菱角的農法,並付諸勞動實踐,經歷並記錄對於土地的想像、付出的代價與收穫之間的距離,過程中成員以田間筆記、影像、詩及聲音等等形式創作記錄下身體與萬物互動的痕跡,一同討論近期田間所面臨的狀態並學習各式農業知識,透過學習與實踐重估自身對於土地的理解與想像,以半年的時間與萬物共同生產這片勞作地景。
藝術家・Artist

土地想像共耕隊|Co-Farming Group of Land’s Imagination

土地想像共耕隊於2022年5月起共同決定共耕實驗田種植水稻及菱角的農法並付諸勞動實踐,在過程中經歷並紀錄對於土地的想像、付出的代價與收穫之間的距離,共耕隊主要成員:胡育旗、劉建福、陳鴻偉、龍國泰、邱宥芩、柳宜汎、李珮慈、葉青原、何家綺、尤屏榛、蔡采綾、黃恒輝、楊士豪、王昭湄、吳克威、蔡郁柔。
]]>
渡拔計畫曾文溪流域食譜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e6%b8%a1%e6%8b%94%e8%a8%88%e7%95%ab%e6%9b%be%e6%96%87%e6%ba%aa%e6%b5%81%e5%9f%9f%e9%a3%9f%e8%ad%9c/ Sat, 29 Oct 2022 14:22:05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948
Recipes of Zeng-wen Watershed

曾文溪流域食譜

食譜手稿、採集裝置、保存食材、植物標本、影像|視場地而定│2022
於2022年7、8月間進駐拔林工作站,以「流域食譜」書寫與「開放食堂」試菜為方法,採集潛藏於地景中的特異風味。在Making Mad所創作的行動餐車周圍,透過共食的片刻,讓在地或遠道而來的料理方式、地方食譜、植生 知識不期而遇。每一晚的開放食堂,都是一場以味覺為語言的記憶編寫,也是料理實驗與媽媽手路的即興共作。透過食堂裡的日常對話與笑聲,自由編寫出流域食譜的多重滋味。
藝術家・Artist

陳科廷|Chen Ke-ting

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碩士,曾於友邦國家執行農園藝計畫,研究南島語族傳統生態知識。現為「採集人共作室」執行人,於多個學校推動跨域創新的地方學與食農課程。同時以生活、工作出發創作,尋找成為一個人應具備的能力,實現與環境共存的可能模式。
]]>
泥毯#13—化碳化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dirt-carpet-13-carbonization/ Sat, 29 Oct 2022 14:19:21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938
Dirt Carpet #13 – Carbonization

泥毯#13—化碳化

紗線、繩、樹枝、桃花心木果實、菱角殼、多樣碳化材、陶、竹、 羊毛、塑膠罐、影像輸出│視場地而定│2022
概念來自官田區川文山林區內的桃花心木,紡錘形的果實在成熟落果時片羽狀的種子旋轉落下,如纖維紡線旋轉扭捻的過程般,延伸出孕育生命的路徑;採集社區的植物色彩與農廢材,經過植物染色與高溫碳化的方式轉化農廢材與自然素材;泥毯紋樣則取自仰望桃花心木林的場景,並邀請社區居民參與植物染絞纈暨碳繪工作坊,結合線繩、布、自然素材與碳化材等複合媒材構成現地裝置,以此回應生命循環、資源再利用與環境議題。
藝術家・Artist

康雅筑|Kang Ya-chu

出生於臺北,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纖維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作品探討國家身分、民族文化、織物歷史與神祕學在全球各地區的現代性,以及都市化如何改變傳統、知識與經濟的發展等等。著有《織物地圖1、2、3 》。
]]>
渡拔計畫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duba-project/ Sat, 29 Oct 2022 14:05:02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922
DUBA Project

渡拔計畫

影像、文件、木構與複合裝置|視場地而定│2022

2022年春夏間進行的「渡拔計畫」,為龔義昭、李旭彬與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50位青年創作者所共同組織與投入。

在2022年的3月至6月間,針對拔林聚落場域共發展出六項計畫與行動,包含Foto-Duku、Mobi、Mixer、Map、Kino、Mad,透過檔案收集、木構創作、影音表現、材料構圖、不挑件影展與藍染工坊,在初始的時刻裡,打開了「拔林工作站」的社區交往關係與後續行動能量 。

藝術家・Artist

Making Mad

Making Mad,嘗試持續創造出一種流動性與臨場性的創作能量匯聚時空。由創作者與藝術教育工作者龔義昭以及影像工作者李旭彬所組織,與青年創作者共同工作,透過散步、對話、勞動與手作,試圖通向創作過程裡最重要的時刻──讓某人與某人相遇,成為夥伴。
Mad:趙芸萱、謝昕妤、楊雅嵐、 黃華千、安瑋、黃于濠、林宥瑜
Mixer:林昕妤、范家嘉、古姵蓁、吳宜蓁、張意玟
Map:鄭羽宸、戴笠葳、戴永欣、鍾孟育、徐欣妤、徐翊珊
Kino:朱鈴蓉、吳崧宇、吳語慈、王翊如
Foto-Duku
● 芭樂:楊佳綺、吳科成、林宥瑄
● 拔林動物觀察:張暄愛、詹謦寧
● 拔林車站:陳欣、王心妤、簡毓嬋、江杏柔
● 拔林田園景觀:張欣懿、蔡沄儒
● 拔林的餐桌:蘇俊宇、方怡媗
Mobi: 陳冠宇、黃韋淳、吳宣緯、林雨錞、陳思婷、劉新妍、許議方、陳會森、林家霈、饒文麟、莊淳安、單婕、陳怡伶、江真蓁、魏子殷、林松諺
指導老師╱顧問:龔義昭、李旭彬
藝術總監:黃韻安、林松諺
檔案重製:黃韻安、林宥瑄、黃華千、鄭羽宸
]]>
噥噥時間交換所|拔林站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homesick-social-platform-balin/ Sat, 29 Oct 2022 14:00:59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909
Homesick Social Platform (Balin)

噥噥時間交換所|拔林站

參與式創作│箱型車、纖維、紙本、木作、影像、食材、現成物|視場地而定│2022
廟口樹下、傳統市場「前臉書時代」的社交平台,是真臉的對話留言。「噥噥時間交換所」以時間、保存、農作、記憶、歷史為出發,如果說「農」是種植技術、保存方法與土地記憶,那增加一個「口」的「噥」,便是上述過程中的人與人的對話與交流。本次計畫將以拔林工作站為起點,以此為中心跳點式的進入社區、農田,甚至水域。生鍋是農家常見的工具,當多人需要享用食物的時候,生鍋就搖身一變成廚具,隨著季節醃漬以及沿溪寫生等活動的舉辦,除源自團隊自身的兒時記憶,更希望藉由互動交換,形成一種共創方法。
藝術家・Artist

走路草農╱藝團|Walking Grass Agriculture

走路草農╲藝團,成立于2014年,為視覺藝術、設計和策展團隊。主要創作成員為陳漢聲與劉星佑,來自新媒體藝術與藝術史背景,強調駐地體驗與觀察,對於民藝的學習、遷徙與生成充滿興趣,結合地誌學、考現學與物質文化的研究,轉化農事經驗,形塑自己的藝術方法。
]]>
斜角計畫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bevel-project/ Sat, 29 Oct 2022 13:58:08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899
Bevel Project

斜角計畫

空間裝置│視場地而定│2022
「斜角計畫」為共感地景創作團隊針對拔林工作站的擴域連結所進行的空間場域創作。斜角是拔林工作站的空間一角,透過斜角的構築,尋找一種力量的支點或平面。「斜角計畫」順應著拔林賴氏七房宗祠空間的硬體現況,將透過空間內外關係的立體串聯與重構,銜接主體空間與廣場、社區之間的流動關係。在現存的地景中,續寫拔林工作站空間與拔林廣場的集體記憶。
藝術家・Artist

陳宣誠(共感地景)|Eric Chen (ArchiBlur Lab)

長期探索在身體與地景間發展另一種重新定義建築的尺度,企圖用最真實的身體感,反覆的去體會事物最根本的價值,重新審視人為構築的角色,對於自然生態,如何不是破壞性且只考量人類使用的單一性,而是積極的理解與修補環境;透過構築,探索與回應生命的共存與演替。
]]>
捏地—渡拔燒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duba-fire-a-local-pottery-creation-project-2/ Sat, 29 Oct 2022 13:54:59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892
Duba Fire: A Local Pottery Creation Project

捏地—渡拔燒

土壤│視場地而定│2022

捏地是我陶瓷創作中的一項長期計畫,藉由到不同地方以野土蓋窯野燒的方式,將窯體成為地景作品,同時窯創造更多作品。

當土變成我說話的方式,開始覺得每塊沒被水泥覆蓋的土地都能長出作品,隨機與一塊土地相遇、走進土地與野土重新磨合,當陶土不再從塑膠袋裡拿出來,意味將自己從材料科技中放逐,將對土的改進返回自身,野地窯燒有種無法言喻的儀式感,煙霧升起、火光照耀便會吸引周遭人的目光,聚集火光召喚而來的耆老講述地方與土相關的歷史人文,讓我重新認知土與人之間的關係。

此次進入渡拔社區,與許多農村一般充斥著消失的人事物,基地也剛好位於已經消失的磚窯廠,所以窯坑中央再現了一隻大煙囪;消失的榕樹地界,使窯體長出了根系重新擴張地界,聽見稻田趕鳥的沖天炮聲,手便捏了出來鳥型根……還有許多訊息期待觀眾在作品中搜尋。

藝術家・Artist

陳瑋軒|Chen Wei-xuan

被大家稱作「虎神」,畢業於樹德科技大學產品設計學系,因緣際會下開始捏陶,曾經參與多次藝術節與藝術駐村。
]]>
樹之裘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tree-fur/ Sat, 29 Oct 2022 13:52:15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885
Tree Fur

樹之裘

攝影輸出│視場地而定│2022
曾文溪為臺南的母親之河,孕育出屬於臺南人強悍的生命力,而生命力的展現通常不在承平時代,2020年3月之後,新冠肺炎散播,地震,俄烏戰爭,物價飆漲……,如果問自己生活在這樣的局勢中,會用什麼詞彙來形容?混亂、不安、苦悶、混沌不明、緊繃、聽天由命、張牙舞爪、無奈、按步就班……等等思緒油然而生。「樹之裘」藉由樹的型態,光影以及取景,拍攝廣義流域中的百年榕樹,並轉換成生活中的體驗和感受,試圖進一步連結同時展現強悍、固著的生命力。
藝術家・Artist

曾敏雄|Tseng Miin-shyong

嘉義人,1990年成立音響工作室,並曾擔任電台古典音樂節目主持人。
1999年921地震成為受災戶,因緣際會與美術評論家謝里法教授合作,開啟肖像攝影工作, 目前專注於攝影教學與創作。
]]>
芒果農群像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taiwanese-mango-farmers/ Sat, 29 Oct 2022 13:49:16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878
Taiwanese Mango Farmers

芒果農群像

攝影輸出│視場地而定│2022
臺南為全臺最大的芒果產地,主要產區位處曾文溪流域飽滿灌溉之地。相傳荷治時期引進芒果樹、自六甲區開始廣為種植,遞經地形、土質的變化與歷史更迭,這塊沃土在溪水與風土的養育下,已醞釀出無可替代的人文風景。此次透過游牧式的訪查,依循流域的官田、玉井、楠西等地,走訪與芒果產銷相關的市場、集貨場、攤販以及農家,藉由環境肖像的攝影表現,莊嚴描繪這群順應變遷,著根於土地,生於斯長於斯的芒果農群像。
藝術家・Artist

謝佩穎|Hsieh Pei-ying

1991年生於臺中,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攝影與城市文化學碩士畢業。目前擔任財經雜誌攝影記者,曾任國際影像藝術節執行助理。作品主要關注庶民文化、性別、人物及農業議題。曾赴西班牙生活學習第二外語,而後至英國接觸社會學及攝影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