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行攝影計畫 彙整 -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rtfolio-category/program-of-photography/ Thu, 05 Jan 2023 05:10:24 +0000 zh-TW hourly 1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wp-content/uploads/2022/10/cropped-logo-gmail-32x32.jpg 潛行攝影計畫 彙整 -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rtfolio-category/program-of-photography/ 32 32 入口意象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entrance-images/ Sun, 30 Oct 2022 04:32:57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5444
Entrance Images

入口意象

攝影輸出│視場地而定│2022
一處的入口意象不僅有視覺指認的意義,更包含了其背後的價值觀、歷史、地緣、時節等,從社會、文化層面衍伸出地方認同的意涵。在本次的拍攝中,我試圖尋找具有 在地產業或地方特色文化的入口意象,並從各種角落觀看之,緊密連結當地地景樣貌,將其對該地的意義認知視 覺化。
藝術家・Artist

黃郁修| Huang Yu-xiu

1994年生於臺北,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曾擔任雜誌社攝影記者。創作以空間、人像、地景為主。目前為自由工作者。
作品曾於2018年為日本清里寫真美術館收藏、獲頒2019年臺北Photo ONE專家面對面評審特別獎、2020年京都國際攝影節KG+ 副賞SIGMA prize。
]]>
戰祭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mayasvi/ Sat, 29 Oct 2022 14:48:36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5016
Mayasvi

戰祭

攝影輸出│視場地而定│2022
在現今,戰祭在鄒族的文化裡,仍是被高度重視的傳統祭典之一。過去,戰祭所象徵的,是族人征戰前的祝福以及勝利的慶祝;現在,則是以傳承精神,還有族人團聚為主要目的。本次的拍攝計畫中,主要紀錄了位於阿里山的特富野部落,在2021及2022年兩次戰祭時的風景,試圖從中找尋視覺與紀實兼併的時刻,重新拼組這古老的祭典在當代的面貌。
藝術家・Artist

林軒朗|Lin Hsuan-lang

1987年生於臺灣臺北,畢業於Visual Arts Osaka專門學校寫真學科,現為自由攝影師,創作以街拍、靜物和地景為手段,大部分取材自生活周遭。工作內容則以活動、劇場、雜誌與商品攝影為主,為臺北金馬影展長期合作攝影師。
藝術家・Artist

張景泓|Chang Jing-hong

影像工作者,1981年出生在臺南柳營,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所碩士畢業,現職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上璿生活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與國立臺南大學業界講師。
藝術家・Artist

黃煌智|Huang Huang-chih

1989年生於新竹,2011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學士學位,主修劇本創作。同年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2016年赴日本就讀東京綜合寫真專門學校進修,主修攝影藝術。攝影作品圍繞在記錄親人與血族存在過的痕跡。
藝術家・Artist

謝佩穎|Hsieh Pei-ying

1991年生於臺中,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攝影與城市文化學碩士畢業。目前擔任財經雜誌攝影記者,曾任國際影像藝術節執行助理。作品主要關注庶民文化、性別、人物及農業議題。曾赴西班牙生活學習第二外語,而後至英國接觸社會學及攝影理論。
]]>
別向山說話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dont-pray-to-the-mountain/ Sat, 29 Oct 2022 14:46:04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5006
Don’t Pray to the Mountain

別向山說話

攝影輸出│視場地而定│2022

隨一群年輕獵人上山的路途中,我問今晚想要打什麼獵物,他們支支吾吾說不上話,吐出幾個字:不能向山神許這種願望。公路的盡頭是獵徑,出發前的規矩是年紀最長的獵人要念禱文,那是愛開玩笑的他們最安靜的時刻。

現代鄒族獵人,他們玩著手機,戴著最亮的LED頭燈,抽卡斯特,衣服上面還有潮牌的商標,但在夜晚的山裡,他們對禁忌的嚴守還有對神靈的敬畏,讓我心震動不已。身為一個外來者╱漢人╱平地人╱攝影師,我不想以窺奇的視角去紀錄他們的日常生活。最好的方式,我想是跟他們當好朋友。

水的聲音、高海拔的空氣、陌生的花還有三隻蹄的腳印。遠方有一雙發亮的眼睛,他們往槍裡塞子彈,我知道這暗號:留下一盞頭燈,別向山說話。
藝術家・Artist

黃煌智|Huang Huang-chih

1989年生於新竹,2011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學士學位,主修劇本創作。同年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2016年赴日本就讀東京綜合寫真專門學校進修,主修攝影藝術。攝影作品圍繞在記錄親人與血族存在過的痕跡。
]]>
香路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pilgrimage/ Sat, 29 Oct 2022 14:42:46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999
Pilgrimage

香路

攝影輸出│視場地而定│2022
作品透過臺南市定民俗「東山迎佛祖」儀式,運用上千張的香路空拍照疊合,從信仰活動的「力行」中,思索傳統信仰裡的精神價值。在環境日益變遷與信仰多元發展的社會,傳統信仰在價值觀與時空瞬變的現今,不斷地透過「集體式」的行動對話尋求心理與身體的實踐價值。
由空照圖堆疊出的路徑寓意著一種持續性的精神轉化,以信仰的歸屬為軸線,回到傳統信仰中的群體與個人,發展介入空間與歷史脈絡的意識體,在人神之間的連結裡,探究多元且複雜的情感網絡,眾多不可見卻蔓延不止的情感在空間內展現出龐大的意識群,形塑出置落於不同時空並持續地產生的精神延展。這也是作者在現今社會中不斷湧現的反詰與碰撞,試圖從經驗與生命價值建構自身投射的樣貌以及和社會群體對話的作品。
藝術家・Artist

張景泓|Chang Jing-hong

影像工作者,1981年出生在臺南柳營,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所碩士畢業,現職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上璿生活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與國立臺南大學業界講師。
]]>
公園肖像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park-portraits/ Sat, 29 Oct 2022 14:39:27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992
Park Portraits

公園肖像

攝影輸出|視場地而定|2022

我在臺南找到幾位來自多元文化家庭的青少年,請他們以棕櫚樹為背景合影,藉此創作「公園肖像」,以呈現我要表達的寓意。我將青少年、棕櫚樹與我的主題一同呈現在作品中,他們之間產生了曖昧不明的相異之處,而這些相異之處既不完全相互融合也不彼此排斥。這些青少年是出生在臺灣的混血兒,身處不同文化之間,而透過與棕櫚樹的合影,我將他們的奇特之處突顯出來。

他們的性格仍有待塑造,不像成年人那樣,個性和品味都已定形;這樣的特質,為我的作品增添曖昧的元素,這些元素意味著他們尚未確立自己身分,不確定自己是誰,又歸屬何處。我試圖詳盡呈現這些青少年臉部所有細節,連眼球上的血絲、臉上的青春痘疤、以及生澀的妝容都清晰可見。

這些青少年的臉孔,有的眼大鼻挺,與東亞人士截然不同,明顯可以辨別他們的血統;有的則是平凡普通,讓人看不出什麼特徵。我們看得到的就只有對方的臉,而當我們在他們臉上找不到明顯的種族特徵,我們會認定對方是「混血兒」,但是嚴格來說,世上沒有「純正的臉」,也沒有「混血的臉」。如此觀念也可套用在其他事物。

藝術家・Artist

金玉善| Kim Oksun

金玉善是韓國攝影藝術家,從事攝影活動已有超過二十年的資歷,創作對象為包括在濟州島的女性、跨國情侶、外籍移民與植物。其作品在全球各地皆有展出,包活美國紐約PS1當代藝術中心、美國休士頓美術館、日本東京都寫真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 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韓國首爾美術館、韓國三星美術館、韓國愛馬仕藝廊(Atelier Hermes)等。她曾榮獲東江國際攝影獎、一宇攝影獎、Daum藝術家獎、以及PS1當代藝術中心國際交流獎助計畫,其出版過的攝影作品集包括《肖像》(Portraits)、《濟州島》(Jeju Island)、 《純真博物館》(The Museum of Innocence)、《耀眼的異客》(The Shining Things)、《迷失歸途》(No Direction Home)、《哈梅爾的船》(Hamel’s Boat)以及《相處愉快》(Happy Together)。
]]>
樹之裘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tree-fur/ Sat, 29 Oct 2022 13:52:15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885
Tree Fur

樹之裘

攝影輸出│視場地而定│2022
曾文溪為臺南的母親之河,孕育出屬於臺南人強悍的生命力,而生命力的展現通常不在承平時代,2020年3月之後,新冠肺炎散播,地震,俄烏戰爭,物價飆漲……,如果問自己生活在這樣的局勢中,會用什麼詞彙來形容?混亂、不安、苦悶、混沌不明、緊繃、聽天由命、張牙舞爪、無奈、按步就班……等等思緒油然而生。「樹之裘」藉由樹的型態,光影以及取景,拍攝廣義流域中的百年榕樹,並轉換成生活中的體驗和感受,試圖進一步連結同時展現強悍、固著的生命力。
藝術家・Artist

曾敏雄|Tseng Miin-shyong

嘉義人,1990年成立音響工作室,並曾擔任電台古典音樂節目主持人。
1999年921地震成為受災戶,因緣際會與美術評論家謝里法教授合作,開啟肖像攝影工作, 目前專注於攝影教學與創作。
]]>
芒果農群像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taiwanese-mango-farmers/ Sat, 29 Oct 2022 13:49:16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878
Taiwanese Mango Farmers

芒果農群像

攝影輸出│視場地而定│2022
臺南為全臺最大的芒果產地,主要產區位處曾文溪流域飽滿灌溉之地。相傳荷治時期引進芒果樹、自六甲區開始廣為種植,遞經地形、土質的變化與歷史更迭,這塊沃土在溪水與風土的養育下,已醞釀出無可替代的人文風景。此次透過游牧式的訪查,依循流域的官田、玉井、楠西等地,走訪與芒果產銷相關的市場、集貨場、攤販以及農家,藉由環境肖像的攝影表現,莊嚴描繪這群順應變遷,著根於土地,生於斯長於斯的芒果農群像。
藝術家・Artist

謝佩穎|Hsieh Pei-ying

1991年生於臺中,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攝影與城市文化學碩士畢業。目前擔任財經雜誌攝影記者,曾任國際影像藝術節執行助理。作品主要關注庶民文化、性別、人物及農業議題。曾赴西班牙生活學習第二外語,而後至英國接觸社會學及攝影理論。
]]>
日常片斷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daily-life-fragments/ Sat, 29 Oct 2022 13:40:28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869
Daily Life, Fragments

日常片斷

攝影輸出│視場地而定│2022
曾文溪以曲折綿延的姿態流過高低的地勢與平原,潺潺流水召喚吸引住民沿岸靠攏,讓人們落地生根並一代代傳承,努力在這片流域上開墾。隨著歲月變遷,曾文溪流域裡住民的生活空間,交織錯落在各個城市鄉鎮的巷弄街道,一磚一瓦、一草一樹都述說著年代與歷史,人們在這流域的土地上各自扮演適切的角色,讓彼此見證及參與各式的新舊交替,生活中各種狀態包含日常工作、洗滌沖刷、安置堆放、種植豢養、漫步或安坐,人與動物相互依存於流域環境,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存在狀態。流域裡,每個聚落鄉鎮像是錯落的舞台,一日又一日等速地開演在地的人文影像,隨著四季循環及日夜更迭,不論是寒冬臘月、夏日艷陽、微風徐徐或是傾盆大雨的光景,未經安排的各式常民生活,在不經意間融入穿插著詼諧喧鬧,偶爾交織著神祕與片刻寧靜,透過街拍攝影建構出變與不變的影像風貌,即使行人瞥見的是短暫瞬間、片斷花絮,也依然深受吸引。
藝術家・Artist

李雅妍|Lee Ya-yen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士暨西洋藝術史碩士。選擇以攝影作為創作手法,表達對周遭環境影像的關注,透過移動過程直觀捕捉拍攝的瞬間與當下狀態,讓自身的感受與周圍人、事、物做直接的連動回應。
]]>
海從山上滾下來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rolling-on/ Sat, 29 Oct 2022 13:21:46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847
Rolling On

海從山上滾下來

保麗龍、羊毛氈、自然採光、聲音裝置|視場地而定│2021
時間如水,瞬息萬變、永無停歇,溪石成為被留下來的結果。
聲音如水,無形無色、不斷流轉,記憶成為被留下來的團塊。
數百萬年前,這裡曾是海的一部分。曾文溪河床出現的海相化石,在地理科學上說明了地景演育的時間尺度。此創作來自藝術家兒時記憶裡的一顆貝殼化石,渾圓的體表是數百萬年前到數年間各種與水有關的作用。將展場視為一處河床地景,運用泡沫塑膠(保麗龍)創造大量擬真的溪石,藉其質量比重低而容易漂浮於水面,或隨風飄移等物質特性,創造出視覺與實物間的強烈差異。同時透過聲音的時間性,思考不斷流轉的記憶。創作關注歷史之於當代的眼光,那些澎湃或猛如風暴的歷史事件,最後在檔案的世界裡精簡成字,或一串編碼,輕如鴻毛。
康雅筑「氈一顆石工作坊」參與民眾: 王婷羿、呂淮媗、周妍均、周妍希、施美蘭、洪錦凰、高于珊、張育瑄、張宸颯、張峻銘、張豫程、陳奕君、陳純俞、陳瑤寧、陳靜琪、劉宣彤、蔡昀蓉、鄭衣容、簡晨洋、簡瓊英、顏子惟
藝術家・Artist

太認真|Working Hard

郭柏俞、佘文瑛自2015年以「太認真」作為雙人共同的創作。太認真不只是一個名字,也是他們在藝術實踐中,重構歷史場景、集體記憶的精神。將對現實世界的紀錄與感知,建構一處可供想像的空間,探索歷史與敘事的複雜與多樣性。
藝術家・Artist

康雅筑|Kang Ya-chu

出生於臺北,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纖維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作品探討國家身分、民族文化、織物歷史與神祕學在全球各地區的現代性,以及都市化如何改變傳統、知識與經濟的發展等等。著有《織物地圖1、2、3 》。
]]>
漫遊—曾文水庫洩洪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roaming-zeng-wen-reservoir-flood-releases/ Sat, 29 Oct 2022 13:18:24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840
Roaming - Zeng-wen Reservoir Flood Releases

漫遊—曾文水庫洩洪

攝影輸出│視場地而定│2022

每一次空拍機的升空,都是一場無可預期的冒險,有時在上空盤旋半天,景色卻在眼下不著半點痕跡;然而有時,在遠方的溪州上遇見採收農作的農人們,他們便成為一幅幅的風景寫作盡收眼底。

從農人辛勤工作的姿態,到流域三大水庫(曾文、烏山頭、南化)的乾枯見底,乃至洩洪、溢流的景觀,藉由空中視角看見曾文溪流域人們生活的軌跡,我不停地在空中飛行,等速遇見想像中的他們,漫遊曾文溪。

藝術家・Artist

林韋言|Lin We-yen

高雄人,世新大學平面傳播學系攝影組畢業,目前任職媒體攝影記者。十八歲至臺北唸書,十八年後,孩子誕生並決定返鄉生活,定居臺南。熱衷於拍攝有故事的人、事、物,工作空檔或閒暇時,最喜歡用空拍助理飛上天空巡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