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生計畫 彙整 -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rtfolio-category/program-of-vegetation/ Sun, 30 Oct 2022 20:50:29 +0000 zh-TW hourly 1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wp-content/uploads/2022/10/cropped-logo-gmail-32x32.jpg 植生計畫 彙整 -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rtfolio-category/program-of-vegetation/ 32 32 渡拔計畫曾文溪流域食譜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e6%b8%a1%e6%8b%94%e8%a8%88%e7%95%ab%e6%9b%be%e6%96%87%e6%ba%aa%e6%b5%81%e5%9f%9f%e9%a3%9f%e8%ad%9c/ Sat, 29 Oct 2022 14:22:05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948
Recipes of Zeng-wen Watershed

曾文溪流域食譜

食譜手稿、採集裝置、保存食材、植物標本、影像|視場地而定│2022
於2022年7、8月間進駐拔林工作站,以「流域食譜」書寫與「開放食堂」試菜為方法,採集潛藏於地景中的特異風味。在Making Mad所創作的行動餐車周圍,透過共食的片刻,讓在地或遠道而來的料理方式、地方食譜、植生 知識不期而遇。每一晚的開放食堂,都是一場以味覺為語言的記憶編寫,也是料理實驗與媽媽手路的即興共作。透過食堂裡的日常對話與笑聲,自由編寫出流域食譜的多重滋味。
藝術家・Artist

陳科廷|Chen Ke-ting

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碩士,曾於友邦國家執行農園藝計畫,研究南島語族傳統生態知識。現為「採集人共作室」執行人,於多個學校推動跨域創新的地方學與食農課程。同時以生活、工作出發創作,尋找成為一個人應具備的能力,實現與環境共存的可能模式。
]]>
泥毯#13—化碳化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dirt-carpet-13-carbonization/ Sat, 29 Oct 2022 14:19:21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938
Dirt Carpet #13 – Carbonization

泥毯#13—化碳化

紗線、繩、樹枝、桃花心木果實、菱角殼、多樣碳化材、陶、竹、 羊毛、塑膠罐、影像輸出│視場地而定│2022
概念來自官田區川文山林區內的桃花心木,紡錘形的果實在成熟落果時片羽狀的種子旋轉落下,如纖維紡線旋轉扭捻的過程般,延伸出孕育生命的路徑;採集社區的植物色彩與農廢材,經過植物染色與高溫碳化的方式轉化農廢材與自然素材;泥毯紋樣則取自仰望桃花心木林的場景,並邀請社區居民參與植物染絞纈暨碳繪工作坊,結合線繩、布、自然素材與碳化材等複合媒材構成現地裝置,以此回應生命循環、資源再利用與環境議題。
藝術家・Artist

康雅筑|Kang Ya-chu

出生於臺北,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纖維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作品探討國家身分、民族文化、織物歷史與神祕學在全球各地區的現代性,以及都市化如何改變傳統、知識與經濟的發展等等。著有《織物地圖1、2、3 》。
]]>
渡拔計畫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duba-project/ Sat, 29 Oct 2022 14:05:02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922
DUBA Project

渡拔計畫

影像、文件、木構與複合裝置|視場地而定│2022

2022年春夏間進行的「渡拔計畫」,為龔義昭、李旭彬與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50位青年創作者所共同組織與投入。

在2022年的3月至6月間,針對拔林聚落場域共發展出六項計畫與行動,包含Foto-Duku、Mobi、Mixer、Map、Kino、Mad,透過檔案收集、木構創作、影音表現、材料構圖、不挑件影展與藍染工坊,在初始的時刻裡,打開了「拔林工作站」的社區交往關係與後續行動能量 。

藝術家・Artist

Making Mad

Making Mad,嘗試持續創造出一種流動性與臨場性的創作能量匯聚時空。由創作者與藝術教育工作者龔義昭以及影像工作者李旭彬所組織,與青年創作者共同工作,透過散步、對話、勞動與手作,試圖通向創作過程裡最重要的時刻──讓某人與某人相遇,成為夥伴。
Mad:趙芸萱、謝昕妤、楊雅嵐、 黃華千、安瑋、黃于濠、林宥瑜
Mixer:林昕妤、范家嘉、古姵蓁、吳宜蓁、張意玟
Map:鄭羽宸、戴笠葳、戴永欣、鍾孟育、徐欣妤、徐翊珊
Kino:朱鈴蓉、吳崧宇、吳語慈、王翊如
Foto-Duku
● 芭樂:楊佳綺、吳科成、林宥瑄
● 拔林動物觀察:張暄愛、詹謦寧
● 拔林車站:陳欣、王心妤、簡毓嬋、江杏柔
● 拔林田園景觀:張欣懿、蔡沄儒
● 拔林的餐桌:蘇俊宇、方怡媗
Mobi: 陳冠宇、黃韋淳、吳宣緯、林雨錞、陳思婷、劉新妍、許議方、陳會森、林家霈、饒文麟、莊淳安、單婕、陳怡伶、江真蓁、魏子殷、林松諺
指導老師╱顧問:龔義昭、李旭彬
藝術總監:黃韻安、林松諺
檔案重製:黃韻安、林宥瑄、黃華千、鄭羽宸
]]>
噥噥時間交換所|拔林站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homesick-social-platform-balin/ Sat, 29 Oct 2022 14:00:59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909
Homesick Social Platform (Balin)

噥噥時間交換所|拔林站

參與式創作│箱型車、纖維、紙本、木作、影像、食材、現成物|視場地而定│2022
廟口樹下、傳統市場「前臉書時代」的社交平台,是真臉的對話留言。「噥噥時間交換所」以時間、保存、農作、記憶、歷史為出發,如果說「農」是種植技術、保存方法與土地記憶,那增加一個「口」的「噥」,便是上述過程中的人與人的對話與交流。本次計畫將以拔林工作站為起點,以此為中心跳點式的進入社區、農田,甚至水域。生鍋是農家常見的工具,當多人需要享用食物的時候,生鍋就搖身一變成廚具,隨著季節醃漬以及沿溪寫生等活動的舉辦,除源自團隊自身的兒時記憶,更希望藉由互動交換,形成一種共創方法。
藝術家・Artist

走路草農╱藝團|Walking Grass Agriculture

走路草農╲藝團,成立于2014年,為視覺藝術、設計和策展團隊。主要創作成員為陳漢聲與劉星佑,來自新媒體藝術與藝術史背景,強調駐地體驗與觀察,對於民藝的學習、遷徙與生成充滿興趣,結合地誌學、考現學與物質文化的研究,轉化農事經驗,形塑自己的藝術方法。
]]>
斜角計畫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bevel-project/ Sat, 29 Oct 2022 13:58:08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899
Bevel Project

斜角計畫

空間裝置│視場地而定│2022
「斜角計畫」為共感地景創作團隊針對拔林工作站的擴域連結所進行的空間場域創作。斜角是拔林工作站的空間一角,透過斜角的構築,尋找一種力量的支點或平面。「斜角計畫」順應著拔林賴氏七房宗祠空間的硬體現況,將透過空間內外關係的立體串聯與重構,銜接主體空間與廣場、社區之間的流動關係。在現存的地景中,續寫拔林工作站空間與拔林廣場的集體記憶。
藝術家・Artist

陳宣誠(共感地景)|Eric Chen (ArchiBlur Lab)

長期探索在身體與地景間發展另一種重新定義建築的尺度,企圖用最真實的身體感,反覆的去體會事物最根本的價值,重新審視人為構築的角色,對於自然生態,如何不是破壞性且只考量人類使用的單一性,而是積極的理解與修補環境;透過構築,探索與回應生命的共存與演替。
]]>
時間拓樸總爺國小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topology-of-time/ Sat, 29 Oct 2022 13:35:08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863
Topology of Time

時間拓樸總爺國小

攝影輸出│視場地而定│2022
時間如水,瞬息萬變、永無停歇,溪石成為被留下來的結果。
聲音如水,無形無色、不斷流轉,記憶成為被留下來的團塊。

「時間拓樸:總爺國小」系列作品延用「記憶徵集」與「再演出」(re-enact)兩種取徑,邀請已廢校的臺南麻豆總爺國小,六位不同年齡層的校友,回憶他們就讀總爺國小期間「最難忘的一件事」,並由受訪者家中的晚輩或在地學童「再演出」回憶中的場景,拍攝照片,成為微型的「另類紀念冊」。

每一件作品並置回憶者「當下」與「過去」兩屏影像:以彩色照片呈現回憶者當下的容貌;並將記憶重現的單幅處理成黑白單色,突顯時間的遞嬗。除了緬懷或重現己然逝去、不復重來的過往,作品彷彿拓樸地摺曲出片刻閃現的純粹過去。作品本身因而變成某種召喚物,非但創造地呈現記憶者的回想,似乎更成為召喚觀看者自身記憶的觸媒。

藝術家・Artist

陳敬寶|Chen Chin-pao

目前居住並工作於臺灣新北市,1999年畢業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攝影系,2013年取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學位。目前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候選人。於攝影生涯的初始階段,著眼於攝影藝術的不同面向。
藝術家・Artist

康雅筑|Kang Ya-chu

出生於臺北,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纖維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作品探討國家身分、民族文化、織物歷史與神祕學在全球各地區的現代性,以及都市化如何改變傳統、知識與經濟的發展等等。著有《織物地圖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