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計畫 彙整 -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rtfolio-category/program-of-water/ Sun, 30 Oct 2022 20:53:19 +0000 zh-TW hourly 1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wp-content/uploads/2022/10/cropped-logo-gmail-32x32.jpg 水計畫 彙整 -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rtfolio-category/program-of-water/ 32 32 平安符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lucky-charms/ Sat, 29 Oct 2022 15:07:22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5048
Lucky Charms

平安符

書│24.5×28cm│2023
或許你已經注意到在官田發生的怪事。說不定有聽人提起,或甚至自己親眼看見什麼了。像是:已經消失的山重新出現、鳥將生下的金蛋送給村人、小女孩變成了一隻昆蟲、農人和神穿越到彼此的世界、村民回到他們祖先在水底的家。「平安符」團隊已經調查和紀錄這些不尋常的事情一陣子,近期即將出版並和大家分享團隊的發現。我們必須承認,在我們身邊至少還有另一個世界,和每天日常生活的世界同時存在。只要看得夠仔細,就能夠發現它;透過現實世界中的孔洞,往裡看。
藝術家・Artist

Joshua Sofaer

約書亞.沙發兒,來自英國,擅長裝置藝術和表演,創作常提供一個場景,透過多元的創作實踐過程,邀請公眾參與並將回應納入作品的美學功能。最關注的是觀眾如何參與世界並與之互動。現為成功大學訪問學者。
]]>
瞰水丘遊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waterscape-in-play/ Sat, 29 Oct 2022 15:02:43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5036
Waterscape In Play

瞰水丘遊

鋼板、地景景觀、混泥土染色|2100×1800cm、1700×1200cm│2021
概念源自於烏山頭水庫,其技術成就及歷史價值與隆田發展史有著密切關係。鏡面珊瑚潭取烏山頭水庫形如珊瑚之蜿蜒水景,重新詮釋珊瑚潭的水景及用新的視角介紹烏山頭水庫。彈跳小丘體積為每年烏山頭水庫供水量之等比縮小,彈跳之間可透過不同視角觀看珊瑚潭以及其不銹鋼表面之光影變化,孩童於小丘上彈跳時的波紋,呼應水珠落下時反彈及漣漪;向上跳躍到制高點,更產生了觀看珊瑚潭的全景。
藝術家・Artist

NOIZ

NOIZ是同時執業於東京和臺北的建築設計事務所。作品種類多元,包含建築設計、展場設計、藝術裝置等等,並致力於結合不同領域、利用各類媒材反映基地特有元素。NOIZ相信即使在此資訊爆炸的時代,周遭仍有許多未經發掘的素材。
]]>
海神計畫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the-god-of-ocean-project/ Sat, 29 Oct 2022 12:57:32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802
The God of Ocean Project

海神計畫

海廢、漂流木、複合媒材、回收木料|視場地而定|2022
近年來,全球暖化、氣候異常和海洋汙染等問題嚴重,許多動物的生活環境充斥垃圾更遭其危害,有被塑膠纏身以致變形的海龜、擱淺於海灘的鯨魚和鳥類動物等屍體中發現,它們的胃被許多無法消化的垃圾給填滿,這可能導致它們無法進食而暴斃。根據統計,在2050年時,海中的垃圾將超越生物數量,這些驚人的畫面與數據,實已成為今日日常的風景,面對海洋卻被迫來到人類進步的未來,卻不知是否能夠喚醒我們甦醒,補救歷史的殘跡碎片。
藝術家・Artist

林純用|Lin Chun-yong

1967年生於高雄,從事有關土地正義與環境藝術的創作。透過駐村與蹲點的方式,與當地居民交流以理解各地風土,透過臺灣放眼地球環境,進而將創作延伸到整個海洋生態永續發展的議題和透過創作為臺灣的自然環境發聲。
]]>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cohesion/ Sat, 29 Oct 2022 12:46:34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781
Cohesion

錏管、鋼板、棉繩│約400×250cm│2021
300年前麻豆曾經是座港城,位於倒風內海南端,是南北官道必經之路,也是漢人與西拉雅人商業往來交易的集散地,更吸引荷蘭、葡萄牙、日本等商船不遠千里的到來,使麻豆港成為倒風內海四大港之首。作品「聚」是以船、魚、鹿角等意象結合而成的創作,說明麻豆是一處漢番交替之地,各國內外族群的文化及物資匯聚的地方。
藝術家・Artist

王俊淵|Wang Chun-yuan

1976年生於臺南,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深耕麻豆超過十五年。專精於建築、室內、傢俱與產品設計、公共藝術創作、木工、鐵工、金工等工作,現職為鐵營創意有限公司總監、柚香學堂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兼任講師。
]]>
漫流之境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metaflows/ Sat, 29 Oct 2022 11:50:03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692
MetaFlows

漫流之境

鐵、RGB LED燈條、DMX控制器|視場地而定│2022
透過光影閃動的變化,呈現水與空氣介面間傳行的重力波,如同生命生生不息,往復循環輪迴,卻又回歸虛無,回歸自然。作品希望透過自然現象的視覺暫留,呈現光的流變與動態,將曖昧不明的心理狀態對應到生命經驗與藝術創作之間的意義關係,以光在時間的逝去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場域與記憶。在光影流動的過程中,如同一條蜿蜒的長河,帶出了一道道記憶的星河,記憶的光點散落在洋流中,起起落落,時而如海底的塵土或夢境的灰燼,時而突然的波濤洶湧。它不僅提醒我們當下,更讓我們重新反思災難、浩劫與自然的關係。

從農人辛勤工作的姿態,到流域三大水庫(曾文、烏山頭、南化)的乾枯見底,乃至洩洪、溢流的景觀,藉由空中視角看見曾文溪流域人們生活的軌跡,我不停地在空中飛行,等速遇見想像中的他們,漫遊曾文溪。

藝術家・Artist

陳昱榮|Chen Yu-jung

現於臺南創作,聲音及多媒體藝術家。作品主要為當代作曲、表演藝術、實驗即興創作和混合媒體裝置的實驗創作。透過科技將數據與視覺、聲響間的關聯分析比較,以個人化風格的作曲手法與聲響技術進行新音樂劇場的創作。
]]>
攔砂壩 https://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2022-mattauw-triennial/check-dam/ Sat, 29 Oct 2022 11:13:30 +0000 http://2022mattauw-triennial.tnc.gov.tw/?post_type=ohio_portfolio&p=224635
Check Dam

攔砂壩

鋁箔紙、發泡劑、環氧樹脂、紙漿、木材、水管|視場地而定|2022
曾文溪集水區上游與支流,自1979年共興建六個大型防砂壩,由於臺灣多數河川源於高山,集水區因開發與近年的極端氣候造成河川輸沙量暴增,因此環境工程的介入已成常態。攔砂壩帶來最顯著的影響是河床的改變,影響著河川的生物棲息地。藉由踏查攔砂壩與水泥設施,作為「攔砂壩」的數據建構樣本,作品於展場中既影響觀者的身體行動,也因發泡、紙漿等材質性,展期間易受風 吹雨淋日曬產生變化及破損,部分還原攔砂壩現實的消耗過程。
藝術家・Artist

廖昭豪|Liao Zhao-hao

1990年生於臺中,現就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作品主要以絞碎紙漿仿擬土石水泥,以軟、硬質地對比,呈現人為與自然況的力量,展現藝術家對人為開發於自然與環境保護議題上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