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Peace

鯤鯓王平安鹽祭

文 ─── 王國豪

2018年冬季前往北門時,正好碰上井仔腳鹽田兩百年,活動以「鹽業兩百,祈福三曲」為宣傳,鹽祭以「請鹽—祭鹽—謝鹽」三部曲為主軸推展。

為期三天的活動流程從「請鹽」開始,祭祀隊伍在清晨天未亮時,取鹽田的鹽入轎,沿著地方廟宇繞境,最後匯聚到南鯤鯓代天府「祭鹽」,在廣場上匯集二十幾位法師進行勅鹽科儀,淨化鹽堆、祈求平安,邀請現場聚集的民眾一起把鹽放在瓦片上,隨著誦讀經文的同時,把鹽撒回大海,完成「謝鹽」的儀式。

當時疫情尚未爆發,這一年一度的盛事,吸引近千人來共同參與,祭壇周遭滿是信徒,大家參與完祈福大會後,再拿取不同寓意的鹽袋裝鹽,將平安帶回家。

這樣結合臺灣王爺信仰與地方鹽業文化的慶典,從名稱就能拆解出層層文化概念與底蘊。

鯤鯓王

在《莊子.逍遙遊》裡,「鯤」釋義為傳說中的大魚,「鯓」則形容魚身隆起的背部。臺灣西部沿海出口區域,長年因海水所帶來的泥沙所形成的沙洲,遠觀高低起伏的地貌像是潛行在海面上的鯨魚,在文學作品裡便常用「鯤鯓」一詞作為「沙洲」的雅稱,例如早期四面環海的臺灣,被稱作為「鯤島」、臺南曾文溪出海口處的廟宇,命名為「南鯤鯓代天府」,祀拜的王爺則稱「鯤鯓王」。

平安鹽

就寓意而言,「鹽」作為趨吉避凶、祈福之物,臺灣傳統習俗裡常用鹽巴與米粒,作為驅邪、沖煞保平安,相傳裝著鹽米的紅包用來安撫半夜哭鬧不停的小孩十分有效。以探究歷史層面來說, 「鹽」從明鄭時期於曾文溪出海口處的七股、北門濱海一帶,幾百年來不斷地引進海水、日曬、蒸發、結晶成鹽的過程,也奠定近400年的歷程。

「鯤鯓王平安鹽祭」從2004年開辦, 今年(2022)邁入第19年,不僅透過鹽祈求王爺庇佑,歷年來更拓展多元面向, 加入美食市集、歌唱晚會、騎腳踏車遊臺南、中英文導覽南鯤鯓代天府,讓參與的人們全面性地感受臺南地方信仰與文化傳承。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