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靠近農人的生活以及理解農業的現場,2017年起透過友人的牽線認識了一位在楠西區種植梅子的果農——阿貴。猶記得第一次前往阿貴家的園區時,一行人與阿貴相約園區附近的大地標,由阿貴下山帶領我們前行,山路蜿蜒,約莫五至十分鐘後右彎進入更小的山路開始爬升,接著轉進只容一台車身經過的簡易道路,道路越行越小,最後甚至駛上沒有鋪設水泥,但卻有明顯車痕的泥土路,打開窗便能觸碰外面草木,枝葉扶疏,再往前直行一小段後便是海拔約五百多米,由阿貴所管理的生態梅園,梅園裡順著地形栽種諸多造林或是經濟用之樹種,像是龍眼、臺灣肖楠、桃花心木、無患子等等,其中當然也有阿貴最主要的作物——梅樹。
之所以稱作生態梅園,也很能從園區裡的管理方式與果樹的配置略知一二:「棲地營造比較重要啦!讓它自然演替,吃植物的害蟲先進來,量多了肉食性昆蟲才會來、達到生態平衡。但平衡的前提是多樣化,所以樹要種很多種!」除此之外,阿貴也設法理清楚作物、雜草、昆蟲以及土壤間的關係,並藉由棲地的營造完善園區內的食物鏈,像是介殼蟲愛吃梅子,那就種些姑婆芋引誘牠;野放的雞與鵝則在樹叢間巡視,啄取其間的蝸牛、天牛等蟲類;而野蜂喜愛大花咸豐草,就將這些蜜源植物留存於園區。阿貴捨棄目前農業市場上主流的單一化種植方式,選擇與自然共存,縱使管理上較花費心思,但阿貴仍相信與生態共存才是友善土地的種植方式。
巡園結束,阿貴的母親熱情地招待我們進園區裡的小農舍,並準備產地限定的「炸過貓」給我們一行人吃,那是清晨採摘過貓葉端最嫩的部分,配上梅子醬,讓我們馬上清空了碗盤,而在那一刻起也似乎更靠近了農業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