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家三口搬來官田成為拔林新住民,生活在被簡單整修過半新半舊的三合院裡。有一天,突如其來的白蟻紛飛打破了原本安穩的生活,才驚覺白蟻已經嚴重蛀進了我們的書桌、床頭和系統櫃,以及許多剛搬過來尚未拆箱的書,原來這段日子白蟻都一直和我們共生著。
白蟻成災迫使一家人必須開始整修,對於屋頂、結構以及整體設計等許多功課都還來不及去瞭解,就必須做決定,更頭痛的是還有房屋漏水、嚴重的壁癌、牆面空心、排水等問題,想必是因為如此潮濕和不通風,才會讓白蟻生活的如魚得水吧!
相關整修的種種估價,龐大的數字令人難以承擔,但最困擾著我的是,改造過程中,每天看到大量且無法處理的建築廢棄物,其實心裡都明白,這些每天被載走的廢料,如果沒能繼續使用,大部分也只是帶到地球的另一個地方掩埋起來而已。在施工過程中,每天不斷在心裡問著「這些新買材料的製造過程又是耗了多少電?汙染了多少河川和我們吸的空氣呢?未來也會成為這樣的廢料嗎?有什麼更好的選擇呢?」
天人交戰的這段時間,讓我想起幾年前曾經在臺東大地旅人基地,接觸過自然建築的課程,也參與了以自然素材搭建的小土屋,有一些實作經驗讓我覺得把自然素材拿來當修復的材料是可行的。不僅省掉了購買對環境污染的產品,也不用擔心施工過程或居住時產生的有毒氣體,未來就算是老去或離開,這些素材也就只是自然的回歸到土裡,不會留下一屁股的(環境汙染)債給後代子孫。只是對於修復老屋的技術,經驗缺乏也不夠自信,也擔心理想很夢幻,現實太骨感。
2021年很幸運邀請到我的良師來教導自然建築的粉光課,課程裡把三合院當成不同工法的實作練習場地,將自家農地的黏土、沙子和稻草混和攪拌,按照不同比例做了測試磚,找到最適合做結構的比例。施工時由粗到細就像是從骨、肉、皮膚和化妝,一層一層加上去。也學習了如何調和牛糞醬來使表面粗糙,如何將過期糯米粉運用到粉光中,如何使用防潑水效果的石灰?短短的幾天課,卻是紮紮實實地把我從一條從慣行施工法推進自然協力造屋的道路之中。
但如此一來,就需要更多的人力和時間,怎麼讓協力造屋變得有趣是必須的!因此開始徵求對於自然建築有興趣的小幫手,用以工換宿的方式來共同打造這個空間。雖然每個人手法不同,也不一定非常精緻,但是感受到一個房子的生命力正在被每個不一樣的人共同創造著,而這個空間,也一點一滴的成為自己更喜愛的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