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對通勤族來說是相當便利的大眾交通工具。現在民眾所搭乘的臺鐵火車鐵路系統,主要是於日治時期所興建的,再於民國時期隨著各地經濟發展,而進行路線整修,進而有鐵路地下化、鐵道遷移等等的大型公共工程。
曾文溪中游北岸的拔子林,也有一個全臺特有少數的「無人管理車站」——「拔林火車站」,居民上下車全靠AI化的自動感應系統,即使沒有出示車票感應也能自由進出車站,但當地的居民都相當守法,不曾聽聞「跑票」的事情。
來到拔林火車站,一眼望去除了乾淨、清爽的月台環境,及橫渡曾文溪壯觀的鐵道大橋之外,最吸引人目光的,就是明顯東西側高低傾斜的月台及鐵道。一般來說,鐵道的規劃設計都是力求平穩,怎麼會出現這麼明顯的月台和鐵道傾斜呢?這一切就要從日治時期規劃鐵道路線時的一個傳說談起。
傳說,日治時期建設鐵路縱貫線南段從明治32年(1899年)自打狗(高雄)往北鋪設,隔年(1900年)打狗——臺南段開始營運,再隔年(1901年)向北沿伸至今善化火車站。接著向北的路線,原先預計將鐵道路線在臺南段規劃通過麻豆、鹽水區域。消息一出,兩地居民議論紛紛,支持者與反對者各有其為數不少的數量。其中,反對者中的地方豪族仕紳提出了一個相當壓倒性的論點:「龍穴將因此再次被破壞,並且永無翻身之日。」據傳說,當時有力的地方豪族仕紳提出:火車乃是以「煤火」為動力,火車車廂又是環環相扣連結,狀似龍形,以形以相而論,便是「火龍」。清朝時期,麻豆「龍喉」就因為是五行中「土龍」地龍穴所在,於乾隆20年(1755年),巡台御使勘悉水堀頭是一靈穴,便利用行政策略,假建水堀頭之名,暗行破敗地理之實,以石車阻厄地靈,所以導致麻豆港淤塞,其通商貨運功能不再,加上當時天災、瘟疫不斷,使得原本繁華鼎盛的水堀頭、後牛潮一帶人丁銳減。人潮街市隨著地理環境的改變而遷徙。
所幸「土龍」地龍穴未被破壞殆盡,仍留有龍喉長湧泉一線生機。經過百餘年休養,如今(1900年),好不容易天時、地利、人丁已經又讓麻豆逐漸回到平順。
興建縱貫鐵路南段火車鐵道,若通過麻豆地區,「火龍」的軌道如同枷鎖鐵鍊,將再次困住「土龍」地龍穴靈,呈現「火龍」強壓「土龍」的地理形象。如此地理風水將會使麻豆地龍穴靈永無翻身之日,再無生機之時。故麻豆地方豪族仕紳最終決議積極反對,再加上聽聞鹽水地方人士有同樣因擔心縱貫鐵路穿過鹽水,破壞當地風水,故而結合鹽水地方有力人士設法阻斷此規劃。
日本政府在多方地方人士遊說、阻饒下,因當時縱貫鐵路南段已興建至善化站(1901年),故在決定鐵道路線時,只好往東移規劃,讓鐵道先渡過曾文溪到拔林站後,再轉北方直向至新營站。如次規劃,鐵道在經過此處就必須呈現一個大彎折的形狀。興建時,基於物理向心力原理考量,在轉彎處外側(東側)建置偏高,內側(西側)建置偏低,故在拔林站興建好後(1901年12月),呈現現今拔林車站傾斜的形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