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麻豆的街上,吸引我的是一般居民門前的騎樓或空地,這些區塊算是某種私有領域,卻也常常是介於開放、可供路人觀看的空間。因為人們隨時經過,家家戶戶擺放於此處的各種物件皆可一覽無遺,舉凡紙箱、儲物櫃,家用的摩托車、腳踏車、汽車、兒童充氣式泳池和盆栽等。通常還有懸掛的雨傘、雨衣、雨鞋和安全帽,堆放家裡暫時用不到的各種電器,有的還有置放狗屋,有的擺放燒香用金爐;天氣好時,也會成為曬衣、曬鞋子或曬棉被的最佳地點。有時候也是做小本生意的好地方,成為經營各式小吃、販賣飲品等的攤位,那自然要置放可供客人吃喝時用的桌椅等。在這個空間,有時也常被屋主擺上曝曬的自製食物,例如曬著魚乾、蘿蔔、香腸、花生、蒜頭,甚至蛋殼等五花八門。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曝曬物件,是當時行經一戶人家,騎樓前擺著一盤又一盤的物品,遠遠乍看,還以為是一根根白晃晃的豬骨、牛骨等,待慢慢行進到眼前時,才發現並不熟悉,好奇卻完全猜測不出,因此決定問問站在一旁的婦人,才得知是醫學上有療效的「鹿茸」。以前只在文本見過或是聽聞而已,看著「鹿茸」,當下我腦海裡,自動浮現一隻隻活生生的鹿,想想鹿頭上長長的鹿角,低頭看著眼前曝曬於太陽下的這些物件,不知是該想像究竟要活多久的鹿,才有這麼長的角?還是要聯想到鹿群,被獵取的血腥畫面?又或許該想成鹿群因生長而自然掉角的可能現象?
腦袋在街頭漫步游走觀看時,常常隨著眼前的景物而有一連串的反應,看著各家的陳列物,彷彿猜謎推理遊戲,想像該住戶的喜好或年齡,當發現有趣的事物時,偶爾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或驚奇,甚至增加見識,這也是為什麼每每走過城鎮街道拍照時,喜歡東張西望放慢腳步,就是為了期待遇見更多深具魅力的騎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