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村|Village Relocation

烏山頭搬遷記

文 ─── 曾姵嘉

嘉義丘陵銜接嘉南平原之處,整座山被樹木覆蓋形成黑漆漆的一片,因此得名烏山嶺,山頭上伴隨著官佃溪支流流過,隨著時間侵蝕形成許多小支流。自古便有人在烏山頭區域活動,多依水而居,清朝時期發展成笨潭、九重橋、雙溪子等多個聚落,雖鄰近水源但因無蓄水設施,因此只能種植一期旱稻、蕃薯等耐旱作物,生活雖然困苦但也安穩。

一直到了日本政府時期,為了最大化嘉南平原的農業能量,預計在台南建立一灌溉用水利設施,後選定官佃溪上游進行埤圳計畫,興建水庫以及嘉南大圳,自1920年動工歷經十年終於完工,1930年水庫開始蓄水後,居於低窪的居民被迫遷移,考慮到居住環境以及外地人生地不熟等因素,居民多不願遷移至外地,選擇就近建立新聚落,有大崎、荊子埔、大井等聚落,除民鄰近水源外也有生活所需的資源,因此大多數人僅是就近遷移。

以遷移人數大宗的大崎聚落為例,當時搬遷除了保正有優先選擇權之外,水利會分給每戶一分地,採先到先得制度,最早遷出水庫的人選擇落腳在「厝地仔」,是介於兩間的小坡地且腹地狹小,滿員後就往西南方的平坦區域「本庒」陸續佔地,由靠水的南邊開始搭建房屋;而當時的搬家是真的搬家,住屋多半是竹籠仔屋,搬家前將選定的區域用鋤頭簡單屯平後,將牆一面面卸下後再搬到新家位置,再一片片組裝回去就完畢了。

阿福伯就住在村子的北邊,是從中崙遷進大崎本庒的最後一戶人家,阿爸說命根子產業都在水庫裡,硬是拖到最後一刻才肯首搬家,本來水利局將水庫北邊內入遷移選項,居們覺得那裡太遠而且想要靠近山邊,所以才選在大崎,靠山又有山溝可以取水。

大崎聚落被主要道路貫穿,去厝地仔要爬坡下再下坡,去本庒要下坡再爬坡,很符合「大崎」這一名稱,進入本庒後除了人車齊走的道路,住屋間的格狀的小秘境,經過誰家前庭後巷就穿越了半個庒,那招呼聲更是此起彼落,熱絡的氛圍夾雜著濃厚的情感,對應著不遠的靜謐珊瑚潭,別有一番風味。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