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海到大地的麻豆
可知麻豆曾經有座港?十七世紀荷蘭人來到臺南濱海,南邊是台江內海,北邊稱倒風內海,包含現今北門、新營、學甲、佳里、將軍、鹽水、下營、麻豆區一整帶是由沙洲圍繞起來的潟湖。而荷蘭時期臺南最強大的部落就屬西拉雅族麻豆社,由此可想像古早的麻豆擁有豐富的水陸資源發展貿易,造就街市的繁榮,但隨河流改道而導致泥沙淤積,從清代中葉後的兩百多年間,內海已成陸地。
從內海到糖廠記憶 | 這頭找十二婆姐陣,那頭找火獅 | 老街屋和2/3屋 |
倒風內海已像個神祕傳說,見證過一片海時代的水堀頭遺址就在「蔴荳古港文化園區」,還有棟外觀像艘船的「倒風內海故事館」,很適合作為認識麻豆過往的第一站,從館內到園區外的自然景觀,資訊和感官間,皆有連結古代港域的線索。因考古挖掘出不少陶製糖漏、榨糖用的碾石等設備,證明自古麻豆就是蔗糖產業製作與輸出重要所在,順著「糖」的指引,來到「總爺藝文中心」,前身是總爺糖廠,日治時期整併民間製糖業,1912年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在此開工,仰賴糖業鐵道運輸甘蔗、糖包,現今仍可見到的麻豆糖鐵地景:總爺站、龍泉站-龍泉生態月台、安業線-安業國小後門,自2019年第一屆的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透過創作場域的串連,糖鐵鐵軌遺跡成為指引向過往重要的線、是糖廠歷史的記憶體。 |
這趟不去有十八層地獄的麻豆代天府,而到南勢里保安宮探探十二婆姐藝陣面具,趣味的阿婆裝扮,陣頭成員卻通常為男性,問廟裡阿姨:「成員有年輕人嗎?」「謀啦,都是在地六七十歲的長輩了。」想親眼一睹這獨特藝陣,今年5月7-9日刈香時將會有演出喔! 既然來到廟了,抬頭所見的剪黏工藝,麻豆有位人間國寶!剪黏大師陳三火「火獅」的工作室就在麻豆油車里,鄰近的三元宮也有他的作品。傳統剪黏以剪裁所需形狀來製作,火獅則喜從敲碎的陶瓷中找尋「命定」的那一塊拼組上作品,突破傳統技法,流露「隨我」的瀟灑,顏色、形狀、弧度都得契合、都是他口中的隨緣:「我的作品也都是自己找主人的!」說起藏家找上門要蒐藏作品的精彩故事可又是停不下來。 |
市區從「頂街」興中路到「下街」中山路與中正路這帶被稱作麻豆老街,可見到約建於日治時期1920年、立面有巴洛克式裝飾的洋樓建築,多數百年洋樓與新式店招混搭。中山路上綠色外觀的「電姬戲院」,1937年開業時是當地最大的樓。 中華街裡保有一處百年日式宿舍,2019年麻豆大地藝術祭時,藝術家團隊移除老屋毀損的1/3,其中仍可使用的構件用來修建保留完整的2/3,因此有了「2/3屋」的名字,去年夏天「塔諾西島」(たのしい 音Tanosi ,意為「開心」)在此開幕,一處藝術與生活的實驗室持續有機地生長。旅程停在此處,從消逝的內海往陸地一路探,最後在老屋浮現一座島,繼續向前,繼續在自己的島上說自己的故事。 |
不只是柚甜柚香的麻豆
3月柚花開,天氣正好,也令人開始期待明年即將展開的2022麻豆大地藝術祭,不妨以總爺藝文中心為基地,展開一趟複習與預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