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藝術村 / 駐村藝術家

劉紀彤

相關作品

劉紀彤,1993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創作多於日常風景中尋找刺點、進行戳破的動作,近年關注現代化設施下成為不可見的河流,尤其腳下地景與續存語言之間的斷裂,追憶想不起來的記憶、回望自身與之的關係。

2021年參與國家人權博物館「綠島人權藝術季」;2020年參與臺北視覺藝術協會「臺北好日麗好日麗」;2019年在臺南絕對空間舉辦個展「沿河Dwelling in the Invisibility」、臺北當代藝術館「街大歡囍—呼吸容易換氣難,質感生活多簡單」街區藝術季。曾獲2019世安美學獎—造型藝術類。

《Mǎn-Doǔ-Lán》(Between Two Rivers)

年少時喜歡穿越竹林、晃到烏山頭水庫,心裏讚嘆:「啊,真是人間仙境啊!」踏上隨著水波晃動的膠筏、跳下去游泳。一次,在乾枯期陷入了淤泥,黏膩的力量不斷的將我往下吸吮、半身沉入,我抓著周圍漂浮而沉積的垃圾死命地攀爬。過程中,水庫從美好風景,轉為感受到地形、水量變化,有身體感的土地,而後喚起曾聽聞的種種零碎話語。

水庫的興建是規劃、截斷、儲存、使用,殖民政策呼喊著「將荒地建成綠洲」的口號,戰爭的年代殖民地要充足的灌溉、大量的生產,以支援軍國主義所需要的軍糧與日本本島的米荒,但原先水和人之間的場所關係,怎麼會是荒地?流域的變形,看似不見了,但空間所留下的物,乘載著文化的複雜,是不可見但存在的真實。

於是我在多年後回到烏山頭,環繞水庫周圍的村莊,找到了祭祀日本警察亡靈的西拉雅公廨、一則銅像的新聞,將他們各自解體再共同建構——西拉雅語中兩河之間的土地(Mǎn Doǔ Lán),在曾文溪與官田溪之間、赤山與蕃仔山之中,深埋於水面之下、風景背後簡化的消失。挪用日籍漫畫家國島水馬作品,其引用的日本童話《咔嚓咔嚓山》角色象徵符號,追問集體精神結構之間,被稱作土匪、狸貓、荒地的自身,所乘載的無名生命, 重新翻閱以現代性神話聳立許久的單一綠洲傳說。